【导语】以下是热心会员“ovjm4”分享的《一面》教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一面》教学教案 篇1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一面》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一面》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吗?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是一面之交,但这一面却让阿累终生难忘,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阿累,你们了解吗?把你知道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3;同学们讲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与阿累有过一面之交的鲁迅吧。对于鲁迅,我们以前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你还记得吗?你知道他的为人吗?
(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说:(出示鲁迅的幻灯片)同学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要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的了解。
二:自读自悟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讨论交流
1:师:你读了课文,鲁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出示幻灯)
2: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共几次写到他的“瘦”?
3: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
4: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想像一下,鲁迅先生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述。
5: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6:师:是的.,鲁迅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
7: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8: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9:师:同学们,鲁迅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这不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吗?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四: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师: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我们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知道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那么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29)段,想一想,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书,交流)
2:师: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是对老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是那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涵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任和希望啊!那么,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3:师:是啊!“一面”给人的力量又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会怎么写?
(学生说,写)
五: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的时候,诗人藏克家曾经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纪念鲁迅的诗,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起朗读这首诗吧。
(生齐朗诵诗)
六:课后作业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一面》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鲁迅逝世,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中可见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悲痛,也是回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就在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之交中,阿累对鲁迅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4、可见鲁迅已经给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鲁迅的描写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几次描写有个共同点,都是写鲁迅的“瘦”。那我们就找出写鲁迅的“瘦”的词语或句子:“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学们,鲁迅多瘦阿,瘦的让我们震惊,瘦的让我们心痛,为什么他会如此的瘦呢?请同学们结合着课文了的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内容进行讨论。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7、鲁迅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笔批判着当时的社会,他用自己的力量救护着当时受苦落难的人们,可见,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肃敬阿。他虽瘦但──
请找出关于鲁迅的“精神抖擞”的句子:“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对鲁迅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
9、集体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那“微笑、点头”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3、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4、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虽然鲁迅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就像阿累一样,用“一面”时刻鞭策自己,我们也应该时刻叮嘱自己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写一段外貌描写,不写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
【板书设计】
一面
鲁迅先生──瘦──精神
《一面》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题导学
1、出示鲁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距今年已经有73年了,他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通过文字资料、电视、电影能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事。谈谈你认识的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鲁迅有关的略读课文。(板书课题:一面)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略读课文,谁能来说说略读课文可以怎么学?(学生反馈)
(交流:鲁迅的资料。)
2、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反馈: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过渡语:我们这节课围绕前2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因为我们今天刚学习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等把前2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学完后,再来交流这个问题。
1、请看学习提示一(幻灯片):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忆方法,并根据适合的方式完成提示一。
(交流反馈:)
2、是呀,作者只见了鲁迅先生一面,但是这一面却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反馈:课文的第30、31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反馈: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总是昂着头
反馈:坚强不屈,坚定不移……)
师:好,请你把作者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读出来。……
(板书: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三、深入感知体会写法
师:过渡语:鲁迅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得阿累一直用他作榜样激励着自己呢?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幻灯片)默读课文3-29自然段,找到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句子边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外貌(反馈:齐读3个句子)
2、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比较一下这3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都写了他很瘦。)
a.从哪些词看出来?
(反馈:瘦瘦的、大病新愈---)
b.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他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可以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可以是自己的想象。(多追问:他平时吃的是什么,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他都写了些什么书,他在给青年回信时会说些什么---)
反馈:生说
师:过渡语:是呀,鲁迅的工作很忙碌,而生活很艰苦,所以他瘦的叫人担心。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这些话正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态度的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第2句,看看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留给作者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反馈:很有精神 (头发 胡子)
相机指导朗读:是的,尽管繁重的工作、艰辛的生活毁坏了鲁迅的健康,但击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请你朗读第二句,把虽身体瘦弱但是仍精神抖擞的鲁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读——齐读
(3) 再读读这3次外貌描写,说说有什么不同。
反馈:(板书:远看、近看)
a.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第三次比第二次看的更仔细?
反馈:
b.追问:第二次外貌描写和第三次是差不多的,有必要写第三次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交流:(板书:特写)
c.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6 ~28自然段,想想作者还从鲁迅身上感受到什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交流:(继续补充)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言行)并说说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通过外貌描写和言行描写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课文 感悟提升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仅仅是从这一面开始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反馈交流: 相机出示幻灯片:这几句话是对鲁迅一生最好的写照。大家一起读。
师:过渡语: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再读最后2段,让我们再次把鲁迅和阿累的形象印在脑中。
五、作业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六、板书
19 一面
外貌 —— 瘦 精神抖擞 直接描写
语言 间接描写
表情
动作
《一面》教学教案 篇6
第一部分:设计简案(思路)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 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 ——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 “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一面》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
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等词语。
⑵ 理解:
①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② 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德育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流程与教学互动】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板书课题:一面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其中了。
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追问: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为了劳动人民的疾苦。)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当我见到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1、总结: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但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文章,并猜猜写的是谁。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2、本课以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自己阅读文章的能力。
3、小练笔的写最熟悉的人,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把文章中的描写方法灵活运用起来,为学生协作创造了一个绝妙的契机。
《一面》教学教案 篇8
《一面》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写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教学此课我从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体会“一面”内涵。一是鲁迅外貌,使学生体会鲁迅“瘦”的特点;二是鲁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对青年关心。教学中我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进行,谁知课堂上意外发现学生对“关心青年”体会得不到位,课下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发觉课堂上学生的反常表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关系。于是便把课堂采用的教学简案和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
课堂使用的教学简案:
1、师:同学们,请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抓住人物的哪几个进行描写?
师:我们先来学习文中鲁迅先生的六次外貌描写。请默读全文,把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来。
生自学、汇报、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外貌特点——瘦。也就是一面之交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原因。
2、师:刚才我们从人物外貌体会到鲁迅虽瘦但精神好、坚强,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学习一下人物的语言、动作,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分角色读、汇报
(学生汇报得极不理想。其实,此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但学生读了两遍也未体会明白,我感到很纳闷。就想:是不是我让学生兜圈子了?拐大弯了?如果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后,直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鲁迅关心青年的句段,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课下我把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说给同头的梁老师,她也说可能就是教学中出现兜圈子了,所以学生才不知从何作答。唉!精心备的一节课没想上砸了,我感到非常不甘心,但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呢?课已上完,事已止此,唯有等到下次了。为了下次不再失误,我将此课作了新的调整,具体如下:)
反思后的教学
1、师:同学们,请自读课文,思考: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
2、师:同学们,从课文叙述的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句子体会到的?请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找句子并汇报(如:推荐书、廉价卖书、亲自送书。)
师: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些句子,从句子再次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
生再读相关句子体会鲁迅关心青年的品质。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当时工人是倍受人们歧视的,但是鲁迅先生却如此关心这位青年,而且还是素昧平生。所以,作者虽与鲁迅先生仅一面之交,但鲁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再读此文,思考:此文除了通过具体的事例写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外,还有什么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生自读找相关内容并汇报
(鲁迅的外貌——瘦)
师:文中几次抓住鲁迅的外貌进行描写?请找到相关句子并用“——”画出来。
师:他为什么会这么瘦?
进一步联系本文内容和学过的相关知识体会鲁迅的品质。
4、师:同学们,作者与鲁迅仅一面之交,为什么对鲁迅的印象如此深刻?
(关心青年、瘦)
师:那学到这里,你理解课题“一面”的含义吗?
(既指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也指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
课终于调整完了,我感到内心无比的轻松和喜悦。或许作教师就该这样吧,就该不断反思,就该不断总结,唯有如此课才会越上越好,越上越精。但愿下次再上此课,能上出精彩。
《一面》教学教案 篇9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地窖(jiào)赫(hè)嵌(qiàn)着窘(jiǎng)相
颓(tuí)唐熏(xūn)黑憎(zēng)恶(wù)
虐(nǖè)待揩(kāi)油抚(fǔ)摩抖擞(sǒu)
嗤(chī)啦脑勺(sháo)踱(duó)恣(zì)情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习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四、板书设计
一面
一(1-38)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叙事为主。
1(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2(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3(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二。(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五、教学反思
《一面》教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正确区分左手和右手,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手势图片、纸板箱7只
活动过程:
一、游戏1——说说左和右
1、关键提问:你们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把话表达完整
2、热身游戏《我说你做》
指导要点:关注幼儿对左右的分辨
经验提升:要听清楚指令,分清左右,做对动作
二、游戏2——看图猜左右手(一)手掌图示
1、关键提问:
游戏规则一:当我点出一张手的图片时,你要仔细看了,这个手势是用左手做的还是用右手做的,如果你觉得是左手,就请你站到左边的蓝线上,如果你觉得是右手,就站到右边的红线上
游戏规则二:当我说开始,才能走,5、4、3、2、1数到1时必须站好了,还在中间走来走去的就算输了。教师用关键词再帮助幼儿重新确认游戏规则
2、指导要点:
(1)让幼儿感受是手心向外还是手背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不泄气,再接再励
3、提升经验:要看清楚手心还是手背,而且还要跟图片做的一模一样
(二)手指图示
根据幼儿的意愿选择图片进行游戏
1、关键提问:看看和图片上的一样吗?
2、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大拇指、小拇指的方向
(2)关注幼儿左右手套圈的正确性
3、经验提升:除了要看清楚是手心还是手背,还要看清楚大拇指的方向二
4、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看看今天你获得了几个圈?
三、游戏3————隔箱猜左右手
1、关键提问:
这个是什么呢?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的呢?
介绍游戏的玩法
3、指导要点:教师巡回观察幼儿两两游戏的情况,关注在上一轮游戏中获得圈数最少的幼儿。
活动:
这是一堂遇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区分左右。本活动通过三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正确区分左右手及相应的左右关系。陈老师在活动中不但特别注重个体差异,而且还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整个活动(设计的三个游戏)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了孩子的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兴趣最优化的结合。